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chuàng) > 正文

講述中國故事不可隨波逐流

核心提示: 中國故事是一個文化性的概念,不只是敘述對象,而且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內(nèi)涵傳達與表現(xiàn)對象。應堅持自立自足的文化精神,堅守中國的文化價值觀核心,不以屈就他人來實現(xiàn)傳達,不把隨波逐流的時潮需要作為追求目標,才能發(fā)揮中國故事的精神本質(zhì)。

【摘要】中國故事是一個文化性的概念,不只是敘述對象,而且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內(nèi)涵傳達與表現(xiàn)對象。應堅持自立自足的文化精神,堅守中國的文化價值觀核心,不以屈就他人來實現(xiàn)傳達,不把隨波逐流的時潮需要作為追求目標,才能發(fā)揮中國故事的精神本質(zhì)。

【關鍵詞】價值觀  中國故事  本土精神     【中圖分類號】I0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日漸顯示出重要,并且自身也越來越提振到需要向外傳播進步文明的歷史關口,傳揚中國故事的需求應運而生。真正的功力在于內(nèi)功的外化和價值觀的巧妙表達。但顯然,以往成功和失敗的經(jīng)驗提醒人們,自立自足與傳揚接受之間的認識,需要辨析得失,也必然要有明晰的觀念思考,而不是一種盲目與無支柱的隨意行動。由此,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講述中國故事的目標、意義、方法、傳播的可能性等重要問題。

中國故事是關于中國文化、精神和傳統(tǒng)的整體形象展示

無論立足國內(nèi)還是“走出去”,中國故事就是中國獨特的道義精神、生活感悟和民族人生表現(xiàn)的故事,所謂中國故事不僅是涉及中國情境的具體敘說故事,而且是關于中國文化、精神和傳統(tǒng)的整體形象展示。這里的核心是關乎中國文化傳承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動和事件聚合,而所顯示的則是中國性的精神表述。站在這一層面來看,表述中國故事的功力,不在于如何呼應潮流的轉瞬即逝、如何適應政策的變異倡導;而在于有沒有思想定力、有沒有精神確認、有沒有熱愛而不遺余力的徜徉其間的美好抒發(fā)。當一個價值觀堅守未必成為共識的時候,精神定力就決定著中國故事的豐富與否、生動與否。把視野放到面對世界的時候,認識就更為需要開闊的文化眼光來襯托。理性地選取,其實是決定內(nèi)外一體的中國故事表述的內(nèi)涵精神。

不能忽略的是,我們的文化幾千年中充滿了根底性的博大精神,那么,我們沒有理由丟棄開從孔子、孟子、莊子等中國的思想大家所闡發(fā)的人文精神和概念,以在對外傳播中,闡釋我們源遠流長的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精神、美美與共的理想,等等。這樣也并不會減弱對我們當下的文化新進展的認識。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述國政大事和對外展示中華精神的時候,總能在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接續(xù)當代的線索和精神,就是有力例證。這也就是自信的由來和精神博大的底氣。我們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無疑不能須臾離開這一基礎,而講述的功力其實也就在這一多寡、深淺的差異上。

總之,與其說探討帶著策略性的中國故事如何具有接受的功力,不如說我們自己的故事無論何時都要具備真實的自信和真誠的理想精神,都需要在尋找自身的完滿性上先感動自己。拿當下的文化現(xiàn)象來例證,沒有小鮮肉,也不是所謂的知名IP,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卻引發(fā)巨大輿論關注,大半還是青年觀眾的熱捧,就因為其表現(xiàn)了人們內(nèi)心期望的反對腐敗和祛除不良政治生態(tài)的心理訴求,而無論是題材表現(xiàn)還是電視劇異乎尋常的熱播,都因為創(chuàng)作者堅信這是藝術表現(xiàn)的正道,人心忽然就得到巨大的觸動而呼應。因此,如果打鐵自身不硬,總是在期望卷入潮流而得到收獲,短期也許碰到了運氣,長遠一定沒有根基。

堅守本土文化精神,避免屈就他人或隨波逐流

對外表述故事的的功夫,迎合不是正道,無論是迎合政策還是迎合外界的風潮,都失卻了自己的精神。應對潮流而挖掘自身精神,看到恒定的本體優(yōu)勢和潮流的契合,乃至于有差異性強化自身優(yōu)勢來扭轉和引導潮流,理應為根本。沒有自己的精神內(nèi)涵,沒有既有的文明存留的價值展示,中國故事就會缺乏深度的吸引力;沒有應對世界精神需求的文化情感召喚,中國故事只能是自己的嘆賞,而不能得到廣泛的呼應;沒有國家整體上的文化精神的感召力傳播,中國故事的價值觀就容易被曲解或抵觸。所以,“走出去”意識觀念的綜合性把握不可謂不重要。功力其實來自于精神支柱的力量,來自于文化傳承的氛圍,也來自于堅守本土價值觀的堅定信念,于是創(chuàng)作不會隨波逐流,也自然會有超越疆域與文化差異的認同或者吸引力。

回到堅守自身的故事表達上來看,必須有強化本土精神的價值觀的信念,但卻不是常態(tài)的基于本土環(huán)境下的教化,當我們在已經(jīng)習慣的環(huán)境中有意無意確立的方式,無論得當與否,猶如家中對孩子的訓斥或者培育,習慣自然也就容忍的教化,境遇的先決條件的教育似乎可以理解。但必須承認,對于外人則不能如此,沒有顧忌的照搬、依然講述硬性的道理、沒有生動的方式、不知道各家有各家的習性,顯然無法做到堅守自身習俗又能兼顧他人理解接受。于是,最大公約數(shù)的人類情感,人的本質(zhì)精神的表現(xiàn),人的遭遇顯示的生存方式,等等,對于中國故事的傳達接受就不能不考慮。沒有自己的本土文化的表現(xiàn)、沒有自己價值觀的呈現(xiàn),隨波逐流顯然不是自己的故事;不凸顯自己故事中顧念世界的人的生存意識精神需要的共同性對象,孤芳自賞而不入人的法眼,就不是獨立性而是閉鎖和自得其樂。我們時常比照的美國故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塑造的價值觀無處不在,同時又靈活變通地進行表達而走遍世界,顯然在這里就隱藏了教化性卻宣傳了價值觀。這里,我們的宣傳性可能非但沒有實現(xiàn)價值觀的接受,反而阻擋了宣傳接受的可能??偨Y起來,故事功力表現(xiàn)和執(zhí)守的強大歷練是不是足夠。

自然有些文化差異造就的復雜性并不能簡單加以斷論,比如,中國文化受眾歡迎的對象,未必能得到境外的一時歡迎,若怪罪之,顯然不符合堅守本土的第一規(guī)則。諸如對于張藝謀《歸來》和馮小剛《一九四二》電影走不出去的激辨,其實需要辯證思考:文化自信具有兩面觀、“走出去”的也有兩面觀。必須有自信立足于自有和自己土地的熱忱,才能避免屈就和失去自我,但顯然自信的好東西未必是能被不同國度和不同意識形態(tài)所認同,明白這一點也就需要堅信自己,同時還要尋找高妙的方式。

“走出去”的兩面性在于,不能不考慮具體境遇的難題,我們強調(diào)自我精神,強化首當其沖,不能將一時半刻試圖屈就作為方略,也就要有寬大的胸懷,不以他人價值觀和水土需要作為最后標準,但是不是做到了適應性的方略,是不是可以把世界通用的文化內(nèi)容與情感表現(xiàn)傳達出去?看看印度電影與一些小國對于自己的文化保存便知,有自信才能不斷向外宣揚和推廣,而不是要“翻盤子”改變自己的長處而屈就他人。顯然,文化境遇和話語權的差異會導致自信的“挫折”與疑惑,但最怕的是自己的無所適從和惶恐。無所適從是沒有文化自信精神,惶恐則是缺乏真的自信。我們依然確信,“走出去”不是全部目標,而是文化自信的一種佐證與信心,卻未必要喧賓奪主地定奪一切。由此,面對復雜的國內(nèi)外環(huán)境差異,文化接受并非簡單的好,就有市場;并非適應一切異質(zhì)元素,就能傳揚本土文化。“走出去”需要衡量多維認知,但堅定自身、堅持內(nèi)涵、堅定傳播、堅信美好的中國文化,才會得到人們的呼應。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師范大學美學中心主任、教授,教育部戲劇與影視類專業(yè)教指委主任)

【參考文獻】

①周星、張燕:《中國電影歷史全景關照》,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5年。

責編/譚峰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nèi)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宋睿宸]
標簽: 中國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