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地方要聞 > 文化生活 > 正文

英雄永生的地方 就是我們的來處

——讀丁小煒報告文學《江竹筠:一片丹心向陽開》

在一個民族的精神圖譜中,英雄是最醒目的標識。軍旅作家丁小煒創(chuàng)作的報告文學《江竹筠:一片丹心向陽開》,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入選“人民英雄——國家記憶庫”。作者將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相結合,黨史宏大敘述和文學在場敘事相結合,用帶著家國情懷、歷史溫度和文學質感的文字,清晰完整地重現了江竹筠29年的悲壯人生,深刻詮釋了以江竹筠為代表的紅巖烈士用生命和忠誠凝結而成的紅巖精神。立足時代坐標,捧讀紅色篇章,這是一場與英雄的時空相遇,也是一次與信仰的深情對話。

信仰之源,一片丹心從何而來?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作者沿著江竹筠的革命軌跡進行采訪,在歷史之河深處打撈到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我也從中尋找到江竹筠信仰之源的一個個答案。

信仰,源自對人民的深沉熱愛。江竹筠出生在四川省自貢市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歷經磨練的江竹筠,從小目睹社會的凋敝、百姓的苦難,這讓她對勞苦大眾有深刻的理解和情感。在求學和革命的道路上,她逐漸發(fā)現了壓迫人民的根源,找到了為人民而斗爭的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皖南事變爆發(fā)后,中共中南局準備疏散一些人員去延安,江竹筠在散文詩《到解放區(qū)去》寫到:“我去,是為著這里有無數痛苦貧困的農民,他們張開含淚的眼睛,伸出求援的手;這里有無數的市民,他們窒息在無望之中,要求著世界來一個改變。”她用充滿文學天賦的筆觸,以超越個體、超越小我的情懷力量,寫下了對人民的拳拳深情,寫下了自己的理想之歌??梢宰x出,江竹筠熾熱的為民情懷,是她追尋信仰的生命底色和情感歸屬。

信仰,源自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作品中詳細講述了江竹筠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學習場景和細節(jié),從中也可以看到她認識真理、傳播真理、捍衛(wèi)真理的足跡。江竹筠在南岸中學、中國公學附屬中學、四川大學就讀期間,閱讀了馬克思、毛澤東、郭沫若、魯迅、艾思奇等人的書籍,以及當時難得一見的進步書報。參加革命工作后,江竹筠曾協(xié)助丈夫彭詠梧開展重慶黨內整風學習和學運工作,在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秘密從事出版和發(fā)行工作,這些特殊的經歷,讓她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認識,并把她鍛造成了傳播真理的先鋒。江竹筠被捕后,在渣滓洞監(jiān)獄把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等經典著作,默寫出來供大家學習;與難友們一起歌唱《國際歌》、朗誦《共產黨宣言》,讓馬克思主義經典在監(jiān)獄匯聚成磅礴的力量??梢钥闯觯耋薜男叛霾皇莵碜詷闼氐那楦谢蜃园l(fā)意識,而是來自于對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科學性的深刻認識和崇高追求。

信仰,源自與高尚的靈魂同行。丁堯夫是江竹筠的小學老師,也是一名地下共產黨員,丁老師被國民黨逮捕后,讓年少的江竹筠思考和認識革命的含義,產生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向往與渴盼。共產黨員戴克宇是江竹筠的高中同學,也是她革命道路上引路人,在戴克宇的帶領和介紹下,江竹筠接觸到了先進的思想、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彭詠梧是江竹筠的丈夫、革命伴侶,更是她的直接領導、人生楷模和精神導師,作者認為若要讀懂江竹筠的精神世界,必須先走進彭詠梧的人生軌跡。作者用《他從彭家灣走來》《特殊的家庭》等篇章,通過實地采訪,尋找歷史見證者和參與者,以在場敘事的方式,生動再現了彭詠梧的革命道路和江竹筠的成長心路。33歲的彭詠梧在武裝暴動中壯烈犧牲后,江竹筠毅然決定“到老彭倒下的地方繼續(xù)戰(zhàn)斗”。江竹筠踏著丈夫的足跡而來,也循著丈夫的足跡而去。

信仰之堅,為何紅梅傲雪迎風開?

選擇信仰道路艱難,堅守信仰高地更難。永葆初心本色,這是共產黨員的終身課題,也是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

黑暗與光明的變奏。黎明前的黑暗總是最黑的,紅日只為等待它的人到來。作品講述了1948年4月,國民黨敵特打入《挺進報》后,那段驚心動魄而又揪心的歷史。由于叛徒出賣,敵特從報社順藤摸瓜,抓捕了重慶市工委書記劉國定、重慶市委副書記冉益智、下川東地工委書記涂孝文等人,在敵人的刑具面前,他們當即背叛組織,當了軟骨頭。一個又一個的叛變,就像倒下的多米諾骨牌,重慶地下黨組織遭受了滅頂之災,江竹筠、陳然等135人先后被捕。面對威逼利誘,陳然沒低下高貴的頭,寫下了著名詩篇《我的“自白”書》,“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無法讓我開口!”任國民黨特務的老虎凳、吊索等毒刑折磨,甚至用竹簽碾夾,江竹筠始終堅貞不屈:“你們可以整斷我的手,殺我的頭,但永遠別想從我這里得到啥子組織……”。自知者“英”自勝者“雄”,江竹筠等革命英雄掙脫黑暗的桎梏,用生命點燃信仰的火炬,映紅了紅巖遼闊的夜空。

忠誠與背叛的追問?;厮葸@段風雷激蕩的歷史,人們不禁會問,為什么有的人背叛組織、信仰大廈坍塌,而有的人矢志不渝、永葆初心本色?作品在《英烈從何而來》篇章中,回溯了70多年前,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仁人志士那場關于總結經驗教訓的“大討論”。江竹筠從協(xié)助丈夫彭詠梧開展黨內整風學習,到獨立組織重慶大中學校地下黨組織建設;從赴下川東開展武裝斗爭準備和學工運動,到渣滓洞帶領獄友英勇斗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便于討論進行,江竹筠口擬了一份討論大綱,內容包括“被捕前的總結”“被捕后的案情應付”“獄中的學習”,羅廣斌、陳然、劉國鋕等眾多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共產黨員秘密參與了討論。羅廣斌從獄中逃出來后,整理出了烈士們最后的囑托,核心內容就是著名的“獄中八條”:防止領導成員腐化;加強黨內教育和實際斗爭的鍛煉;不要理想主義,對上級也不要迷信;注意路線問題,不要從右跳到“左”;切勿輕視敵人;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嚴格進行整黨整風;懲辦叛徒特務。

時代與歷史的回響。“獄中八條”是江竹筠、陳然等紅巖烈士,在血與火的實踐中關于加強黨的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信仰是貫穿其中的靈魂,它提醒后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勞永逸,要在黨內教育和實際斗爭中鍛煉,正如陳然烈士所說:“礦沙經過提煉,才能產生金子。”他們清醒地看到,加強黨的建設要突出黨員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注重加強作風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時至今日,“獄中八條”讀來仍然振聾發(fā)聵、擲地有聲,它不僅是一份珍貴的黨史資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囑托。這充滿血淚的字里行間,蘊藏著一個百年大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品格,映照著馬克思主義政黨對自身的清醒審視,也為我們黨以自我革命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律提供了生動注腳。

信仰之光,為什么她依然活在珍貴的人間?

英雄,是國家光輝歷史的記憶,是民族堅挺不屈的脊梁。他們活在我們的記憶里,我們活在他們的事業(yè)中。

永志不忘的犧牲。江竹筠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書中作者以四川大學江姐紀念館中的“一張住院單”作為橫切面,寫出了江竹筠對信仰的抉擇和對革命的奉獻。當年江竹筠分娩采用的是剖腹產,讓人沒想到的是,臨做手術時,江竹筠懇求醫(yī)生一并給她做了絕育手術,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反問“一張住院單,我們讀出了什么?”。江竹筠既是一個忠誠信仰的共產黨員,也是一個深愛丈夫的妻子和摯愛孩子的母親,她何曾不想多要幾個孩子,作出絕育決定,她的內心肯定痛苦而又掙扎。英雄就是,普通人有了一顆無我的心。面對殘酷的斗爭,為了不讓孩子拖累革命工作,也為了革命工作不連累孩子,江竹筠早已做好了為革命犧牲的準備。1949年11月,在新中國已經成立、重慶即將解放之際,江竹筠在重慶歌樂山被國民黨反動派殘忍殺害,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9歲。“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江竹筠凌霜綻放的紅梅形象,永遠深刻在人們的心中。

永不磨滅的精神。“江姐”不僅是一個稱謂,更是一個精神標識。江竹筠以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熾熱深沉的家國情懷、堅貞不屈的斗爭精神、永不叛黨的政治品格,在紅巖立起了一面精神旗幟,渣滓洞的難友用詩歌《靈魂頌》贊美這位品質高尚的革命戰(zhàn)士,敬重地稱她為“丹娘的化身”“蘇菲亞的精靈”“中華兒女革命的典型”。歷史從哪里開始,精神就在哪里產生,以江竹筠為代表的紅巖英烈,他們用生命和忠誠凝成的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紅巖英烈與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同、經歷不同,但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價值宗旨和品格作風相通相承,精神實質一以貫之。紅巖精神蘊含著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碼,是我們提純黨性、淬煉靈魂的熊熊爐火,是汲取信仰力量、滋養(yǎng)初心使命的豐富源泉。紅巖精神有如一座豐碑,矗立在我們走過的路上,提示我們不忘來路,也矗立在我們心中,指引我們走向更遠的地方。

永續(xù)奮斗的事業(yè)。江竹筠深陷囹圄、臨危托孤時,在極薄的毛邊紙上,以竹簽蘸著棉灰制成的“墨水”,寫下了這樣的話:“假若有不幸的話,云兒就送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奮斗到底。”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復興的初心使命始終未變,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腳步從未停歇。崇尚英雄才能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在作者的尋訪中,有許多以“江姐”命名的名字,江姐小學、江姐中學,四川大學的江姐班,這是精神之火的傳遞,也是英雄未盡事業(yè)的接力。“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在《江姐,我一生的榜樣》中寫到:“小說《紅巖》和歌劇《江姐》是我心中的經典,我最愛唱的歌是《紅梅贊》。”張桂梅把江姐作為一生的榜樣,而她又成為了全黨的榜樣。一代又一代的人將江姐視為楷模,接續(xù)奮斗在她為之奮斗的事業(yè)中。

讀罷此書,我掩卷沉思,一個作家的選題和方向,其實就是他的思想、情感和信仰的藝術向度。作者在采訪寫作中,不斷思考和追問:“那個時代,那樣一群人,到底是什么讓他們深陷黑暗而內心充滿光明,是什么讓他們面對酷刑而眼里無比平靜,是什么讓他們品味到了信仰的芬芳,是什么給了他們一往無前的力量?”這些問題的答案,被作者嵌入在一個個感人的歷史細節(jié)中,浸透在一段段富有精神力量的文字里。沉心聆聽,它凝聚為聲,這是英雄來處的回響,也是走向未來的跫音?。ㄖR洪齊)

[責任編輯: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