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從政治上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guī)律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成果,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fā)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這一科學論斷是從政治的高度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guī)律、全面落實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任務的根本指針,對于切實加強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正確方向、釋放中國式現代化強大動力,具有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堅持唯物史觀的根本立場和科學方法,從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fā),廓清在政治概念上種種片面的、表象的認識,對政治的內涵、功能和作用作出科學闡釋。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我們可以對政治的豐富內涵作出科學揭示。政治體現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利益和客觀規(guī)律,是統領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變革的最本質因素;政治是國家的運行和治理;政治集中體現社會主體成員的利益訴求,是關系最大多數人利益實現的全局性、戰(zhàn)略性問題;只有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政治,才能深刻認識政治的本質、把握政治的規(guī)律,從政治的高度能動地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人民為主體的偉大社會變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保證,是對現代化道路的獨創(chuàng)性探索,是對人類文明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正是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等戰(zhàn)略性、全局性、根本性政治問題上,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深邃的政治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遠性的政治意義

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民族復興是一種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現象。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所特有的政治本質和政治指向,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邃的政治功能和政治意義。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肆意入侵,由于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正是從此時起,一批仁人志士發(fā)出實現民族復興的時代呼喊,成為近代以來最具動員力和號召力的政治綱領,無數中華兒女為拯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復興上下求索、前赴后繼,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無不以失敗而告終。只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不懈奮斗,才開辟了民族復興的人間正道,使民族復興逐步由夢想變?yōu)楝F實。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chuàng)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數代中國人的美好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是近代以來影響中國社會變革最重大的政治現象,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把民族復興由夢想變?yōu)楝F實,關鍵就在于找到了一條正確道路,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經過28年浴血奮斗,我們黨領導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根本社會條件。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始了中國現代化的藍圖擘畫和實踐探索。從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并著手實踐“四個現代化”目標,到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并奮力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戰(zhàn)略構想,再到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造,構成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波瀾壯闊的發(fā)展歷程和內涵深邃的發(fā)展邏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人民實現民族復興這一歷史重任上所特有的使命擔當和政治智慧。歷史雄辯地表明,“中國共產黨100多年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經過數代人不懈努力,我們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踐有力地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wěn),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唯一正確的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互作用、融為一體的歷史進程和發(fā)展邏輯,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邃的政治內涵和意義。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來說,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對西方現代化道路與模式的照抄照搬,而是以實現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為核心價值導向,既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深深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先進本質,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從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來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維護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從根本上確保了現代化建設擁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民心所向。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目標來說,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導向。高屋建瓴制定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拓展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有效路徑。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艱巨任務,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制度化的政治功能

國家問題是政治的核心問題。在當今時代、在當代中國,圍繞國家問題的政治變革和政治發(fā)展,承擔著兩個方面重大任務:一是依靠黨和國家的力量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二是以制度改革和創(chuàng)新為關鍵扎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升制度現代化水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這兩個方面的重大任務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上融為一體,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特有的政治內涵和政治功能。

世界現代化進程表明,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遠性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為基礎和支撐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區(qū)別和超越于西方現代化的一個方面,也是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鮮明政治性的突出表現。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們黨在領導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一次偉大覺醒,這一覺醒突出體現在深化制度改革、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問題。”正是牢牢抓住在制度改革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任務,改革開放有力地解放和發(fā)展了社會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持之以恒深化制度改革、促進制度創(chuàng)新,在不斷提升制度現代化水平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巨大成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由此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chuàng)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yōu)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yōu)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新時代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創(chuàng)新呈現出許多新內涵和新特點,以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為目標導向,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為改革主軸,從而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更加突出的制度化政治功能。正是以制度現代化為導向的改革創(chuàng)新,充分釋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政治優(yōu)勢,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注入了強大的制度動力和活力。

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制度改革創(chuàng)新的功能更加凸顯、任務更加繁重。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一項重大原則,明確強調“深入推進改革創(chuàng)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把我國制度優(yōu)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世界局勢的深刻變革和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艱巨任務深刻要求,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關鍵時期,必須把制度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發(fā)揮制度創(chuàng)新的巨大政治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錨定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只有堅定不移地把制度改革推向前進,才能破解前進道路上面臨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解決我們這個大黨的獨有難題,順利實現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

人民在現代化中的主體地位和發(fā)展需要,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主體性的政治價值

政治的根本基礎在于民心所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根本經驗。這一經驗運用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中,集中體現為必須牢牢堅守現代化的人民性方向,始終遵循人民在現代化中的主體性邏輯。

人是現代化的主體,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必須“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中國式現代化超越西方現代化的根本點就在于,注重人民的主體性和人的素質建設,著力建設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有效避免和防止“資本邏輯”驅動的西方現代化所不可避免導致的利益分化、政治極化、極端個人主義、人的主體性迷失等種種弊端,使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所特有的政治價值。現代化從根本意義上說是人的需要的產物,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文明進步的渴望,不啻是現代化的“原動力”。在我國現階段,人民的需要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次性,不僅包括物質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包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并且隨著現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范圍會進一步擴大、層次會進一步提升。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必須緊緊扭住社會主要矛盾,適應人民需要的多元化和多層次性,把堅持高質量發(fā)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進一步增強高質量發(fā)展的內生動力,進一步激發(fā)人民的主體創(chuàng)造力。民心所向是最大的政治,正是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核心政治價值上,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影響當代中國一切方面的最大的政治。

不斷增強人民的主體意識、充分發(fā)揮人民的主體作用,是中國式現代化所特有的政治偉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是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民是決定性力量。當前,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均處于深度變革之中,這既給人們帶來機遇和動力,促使人們緊跟現代化前進步伐,共同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時也給人們帶來許多新的挑戰(zhàn),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產生的某些消極因素會造成一部分社會成員價值觀念扭曲、主體意識退化。這就迫切要求把激發(fā)人們的主體意識提到重要位置,不斷增強對中國式現代化宏偉目標、鮮明特色、本質要求、主要任務、發(fā)展階段、重大原則的認同,以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勵人、鼓舞人、感召人,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社會力量,滿腔熱情而又腳踏實地地投入到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yè)中來。

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內在要求必須從政治的高度切實加強黨對現代化事業(yè)的全面領導,牢牢堅持現代化建設的人民性方向,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匯聚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中國政治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責任編輯:張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