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fā)展與進步的顯著標志,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xù)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chuàng)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wěn),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重要機遇和廣闊空間,同時也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有說服力的科學解答。2024年6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在京成立。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圍繞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履行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這項天職的實際行動。針對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的相關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翼。
01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談談,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從何而來,有何特色?
張翼: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就需要認識到: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代化,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兩個結合”的必然產物,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設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創(chuàng)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guī)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尊重本國特色,堅持本質要求,把握重大原則。
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則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fā)揚斗爭精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只有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fā)展更好相適應,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02
《中國社會科學報》:長期以來,關于現代化模式的話語權被資本主義國家壟斷,在中國式現代化出現之前,世界各國實現現代化似乎只能走資本主義的道路。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說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
張翼:資本主義現代化是以所有制的私人占有為基礎的現代化,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也是以資本擴張為目標的現代化。資本主義現代化擴張到哪里,就將侵略戰(zhàn)爭、殘酷剝削與野蠻殖民帶到哪里。資本主義在不斷發(fā)展中,既激化了國內各個階級與群體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將國內矛盾轉化為國際矛盾,使發(fā)展中國家不斷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淪為宗主國的原料市場,淪為資本主義的附庸,力圖使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屈從于西方少數發(fā)達國家。這注定資本主義現代化將不斷制造兩極分化與社會不平等,并通過資本的壟斷,全面控制經濟、政治和文化,從而維護資本家等少數人的根本利益。一言以蔽之,資本主義現代化是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現代化。
資本主義現代化以資本主義實踐為基礎,建構了資本主義的現代化知識體系,形成了西方的現代化話語霸權,并以所謂西方的“東方學”評估和定位發(fā)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這些理論不但以西方為中心建構“近東”“中東”和“遠東”的空間結構,而且還在整個文本世界形成“西方”與“其他”的對立關系,并通過大學教育體系、不平等的信息傳播方式,把“西方”書寫為“先進”,把“其他”貶低為“落后”,源源不斷地形塑其政治、經濟、文化等話語體系,向世界輸送學術殖民主義的西方式現代化意識形態(tài)。
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保障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保障了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的社會主義本質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既吸納世界先進文明成果,又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堅定走和平發(fā)展之路,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反對冷戰(zhàn),反對將資本主義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強加于發(fā)展中國家,而主張與世界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交好關系,主張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主張文明交流互鑒,與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式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以社會主義為重要特征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實踐為基礎,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成功擺脫了跟隨西方亦步亦趨的依附性發(fā)展模式。中國式現代化不是簡單延續(xù)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再版,更不是西方國家現代化發(fā)展的翻版。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事業(yè),這注定我們必須在不斷開辟新紀元過程中乘風破浪前行。
社會主義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競爭,仍將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一艱辛歷程中,我們只有不斷強化制度優(yōu)勢,力促科技創(chuàng)新,不斷回答“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時代命題,才能克服各種風險挑戰(zhàn),使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敞。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教訓一再告誡我們,唯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國家治理與社會發(fā)展更相適應,才能形成強大后發(fā)優(yōu)勢,通過“并聯式”現代化完成“兩步走”宏偉戰(zhàn)略目標。
03
《中國社會科學報》:隨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也迎來了廣闊空間。具體而言,中國式現代化研究,應該研究什么?
張翼:第一,要系統(tǒng)研究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始終走在正確的政治道路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fā)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tài)。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否則就會偏離航向、喪失靈魂,甚至犯顛覆性錯誤。中國式現代化研究要聚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研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最終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力度與建設質量。
第二,要深入研究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是最大的國情。將14億多人口帶入現代化行列,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與此同時,還應該看到,14億多人口的規(guī)模超過現有發(fā)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這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fā)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唯有從國情出發(fā)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才能保持歷史耐心,做到穩(wěn)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xù)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研究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機制作用,研究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內在邏輯。要深刻認識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并不意味著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而會呈現為一個在動態(tài)中向前發(fā)展的過程。這既是一個“等不得”的問題,更是一個“急不得”的問題。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要求我們一方面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強化物質文明對社會發(fā)展的保障作用,奠定物質文明作為社會秩序和社會公平的基礎,另一方面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個人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更相協(xié)調,彰顯精神文明的時代力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健全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tài)優(yōu)先、節(jié)約集約、綠色低碳發(fā)展,加快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面綠色轉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原則。中國共產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民富國強,是世界和平的堅定維護者。同時,和平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營造更為適宜的發(fā)展條件。
這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只有把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內在結合在一起,才能完整準確全面地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進而深化學理性研究。
第三,要以“兩個結合”為指引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脈絡。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為人類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被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革命的道路從此煥然一新。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zhàn),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獨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積累了寶貴經驗,提供了理論準備,奠定了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我們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chuàng)新,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fā)展的物質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xù)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chuàng)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黨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集中整飭黨風政風社風,面對嚴峻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堅持穩(wěn)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戰(zhàn)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zhàn),推動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我們黨領導人民歷經艱苦卓絕努力,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在中國形成了4億多人口的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體,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對黨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和戰(zhàn)略安排作出系統(tǒng)部署。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把我們黨關于改革的規(guī)律性認識提升到新高度,是黨的歷史上又一重要綱領性文件,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當前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深入研究闡釋好《決定》精神。
第四,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研究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相輔相成。在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過程中,既要注重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又要關注實踐探索的實際效果和經驗反饋。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工業(yè)化歷程,創(chuàng)造了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奇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廣闊前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以及新時代以來推進現代化的成功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抽象、概括和建構奠定了扎實基礎。
在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我們得到的寶貴經驗之一,就是必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fā)展,都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我們之所以能夠通過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推進新質生產力發(fā)展,就是堅持了人民至上原則。進入新時代,我們更要充分尊重人民在改革開放中的主體地位,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
未來,我們更需努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為出發(fā)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任務越繁重,就越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越需要從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中汲取推進改革的智慧。應該認識到,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后,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zhàn)??邢逻@些“硬骨頭”,更需要積極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以人民為中心,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凝聚起洶涌澎湃的改革推進力量。
第五,要研究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給出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秩序觀、價值觀,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中華文明歷來崇尚親仁善鄰、萬邦協(xié)和、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摒棄恃強凌弱的霸權主義、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強調“大家一起發(fā)展才是真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才是好發(fā)展”。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中謀求自身發(fā)展,又以自身發(fā)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突出特征。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在獲得巨大發(fā)展成就的同時,中國始終以自身發(fā)展帶動他國發(fā)展。共建“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已成為造福世界的“發(fā)展帶”、惠及人民的“幸福路”,極大推動了共建國家的經濟繁榮,提升了當地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深化。中國以實際行動向世界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為人類和平發(fā)展作出新貢獻、提供新方案的現代化。
總之,我們要在研究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5·17”重要講話精神,努力構建中國式現代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構中國本土的、基于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而凝練的自主知識體系。
04
《中國社會科學報》:《決定》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關鍵時期。”在此關鍵時期,我們應怎樣研究中國式現代化,以更好地回應時代需求?
張翼: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fā)展的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開創(chuàng)性事業(yè),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自當勇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把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頂層設計與人民的偉大首創(chuàng)精神密切結合,以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學思維方法,深入開展中國式現代化研究。
一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要完整準確全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系統(tǒng)理解其中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和實踐要求。既要重視宣傳闡釋,更要重視學理性建構,有組織地推出創(chuàng)新性、標識性、元典性理論成果。
二是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中國式現代化研究要體現科研現代化的時代特征。要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構建新型科研生產關系,以新型科研生產關系解放科研生產力、發(fā)展科研生產力,綜合推進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科研管理制度改革,通過“揭榜掛帥”、包干制、后期資助等創(chuàng)新舉措,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科研經費支配權、科研資源調度權。
三是深入推進有組織科研。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事關方方面面,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多個領域。做好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需要強化科研組織功能,推動理論界與實際工作部門密切配合,組建跨學科、跨單位、跨領域的研究團隊,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需要,開展基礎性、戰(zhàn)略性、前瞻性研究。在研究中,既要關注“五位一體”的整體屬性,防止“合成謬誤”;也要兼顧某一具體領域與其他領域的協(xié)作發(fā)展問題,防止“分解謬誤”。
四是積極回應科技革命最新成果。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影響下,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都在發(fā)生重大變化。中國式現代化研究要準確把握科技發(fā)展趨勢,不斷培育新的學術增長點和創(chuàng)新點。要關注人工智能發(fā)展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帶來的深刻變革,發(fā)揮人工智能系統(tǒng)集成作用,促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深度融合,推出前瞻性研究成果。在具體研究中,既要研究“人+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也要研究人工智能對人的勞動的替代模式的影響,對國家乃至全球治理的影響。
五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其成功實踐為其他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借鑒。做好中國式現代化研究,應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合作,拓展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交流,吸引更多國際優(yōu)秀人才和資源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來。
05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的成立,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研究院主要承擔哪些研究任務,將如何開展工作?
張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成立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圍繞新時代最大的政治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
新成立的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將立足新的歷史條件和國際國內形勢,圍繞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需要,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重點、發(fā)展方向、體制機制和推進方式等展開研究。我們要堅持開門辦院、創(chuàng)新強院、聚智興院。我們將積極整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全院乃至全國的力量辦好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加強與其他國家研究同行的對話與交流,構建開放、協(xié)同、高效的新型學術共同體,培養(yǎng)跨領域、跨學科、跨單位的創(chuàng)新力量,推出原創(chuàng)性、綜合性、前瞻性高質量成果,努力打造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平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號角。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準確認識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統(tǒng)一關系,深刻分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的不斷涌現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促進作用,深入研究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fā)展如何更好相適應問題,深入研究如何以“七個聚焦”“四個迫切需要”和“六個堅持”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深入研究增強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協(xié)同性問題。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一定不負時代、大有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必將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