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理響中國 > 正文

江怡:哲學研究應回答好時代之問

當今世界,人類社會面臨系列生存問題,人類生活發(fā)生了一系列巨大變化,這種變化比以往任何歷史時代都更為顯著和重要。因為這些巨大變化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主要不是來自自然的變化或外部力量的侵入,而是來自人類自身通過自我改造和技術進步所導致的道德和社會規(guī)范的轉變。面對當代社會的巨大變化和時代發(fā)展的重要挑戰(zhàn),哲學研究應主動作為,努力回答好時代之問。

人類社會生存方式發(fā)生的顯著變化,給當今哲學研究主要帶來了兩方面的挑戰(zhàn):

一是當代科學技術進步對人類認知能力的全新挑戰(zhàn),特別是對人類傳統(tǒng)世界圖景的嚴峻挑戰(zhàn)。從量子、質(zhì)子和夸克領域的微觀世界,到發(fā)現(xiàn)紅移現(xiàn)象和證實黑洞存在的宇觀世界,人類的世界圖景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如何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就變成了當代哲學必須解答的重要問題。同時,最新的技術發(fā)明在人類認知能力的擴展和心智能力的延伸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人與環(huán)境、人與機器的交互作用使得傳統(tǒng)哲學的認知理論也受到了極大挑戰(zhàn);人類認知能力被不斷模仿,反逼人類對自我認知能力的重新認識,這些都使得對科學技術的哲學思考變成了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對科學技術的哲學解釋構成了對傳統(tǒng)哲學思維方式的挑戰(zhàn)和反思,由此形成了本體論意義上的一元論與多元論、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以及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哲學爭論。

二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也影響了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在信息化時代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相比較事實和證據(jù),公眾的情感共鳴變得越來越重要,事實的輿論化和娛樂化導致了社會倫理的弱化,并直接危害到社會存在追求真理的基本原則。一方面,以滿足感官刺激等為目的的娛樂活動成為時尚潮流;另一方面,新技術的使用又使得復制造假變得更加簡便易行。用情感反應和個人視角作為借口,造成了真相和文本的缺失。這些在人文學科(特別是在哲學)研究中表現(xiàn)為對歷史文本的重新解構、注釋與分析,例如,哲學考古學與譜系學的興起對傳統(tǒng)哲學研究方式的挑戰(zhàn),以及哲學上的反起源和解構主體方式對傳統(tǒng)基礎主義的反叛、觀念的分歧與爭端,等等。當代新技術的普遍運用也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短平快的文化生活方式,以速食主義的碎片化知識和表象主義的片面意見,取代了需要獨立反省的思想觀念和系統(tǒng)理論。這種社會風尚的變化造成了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人文學科在當代社會的邊緣化,尤其是哲學研究更是被看作象牙之塔中的扶手椅工作,哲學研究能否為當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有益的思想幫助和理論指導,這就構成了當代哲學研究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

反思當代哲學研究的現(xiàn)狀,我們必須承認,“語義上行”的概念分析占據(jù)了當下哲學研究的主要方面,考察哲學理論的歷史發(fā)展和追求這些理論的邏輯自洽,成為哲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從學術發(fā)展的自身邏輯看,這樣的研究的確有助于梳理哲學理論內(nèi)部的思想聯(lián)系。但是,這樣的研究由于缺少現(xiàn)實關懷和時代追問而失去了哲學研究應有的思想影響,由于滿足于概念分析和歷史考察而無法把哲學思想運用到社會實踐。這就導致象牙之塔中的哲學研究成為惆悵思古的“博物館學”而遠離普通大眾的哲學要求。

面對當代社會的巨大變化和時代對哲學的重要挑戰(zhàn),哲學研究究竟應當采取何種態(tài)度,決定了當代哲學能否適應時代發(fā)展,能否回答時代問題,能否把握時代精神。在每一次歷史變遷中,哲學都充當了重要指路人的角色,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能夠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走出象牙之塔,才是哲學研究擔當歷史重任的必由之路。無論是作為個人踐行的道德修養(yǎng),還是作為天下之公器的思想學術,哲學都應在固本培元的同時采取開放心態(tài),以兼收并蓄的方式應對時代提出的各種問題。

基于當代科學發(fā)展和社會變化,我們的哲學研究應當在以下方面給予高度重視,努力回應時代發(fā)展的挑戰(zhàn)。

第一,科技發(fā)展與人類未來之間的關系。在這里,人工智能對哲學的挑戰(zhàn)構成了當前哲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由此引發(fā)的人工智能倫理學、無監(jiān)督學習與自由意志、機器思維的可能性等問題都成為哲學討論的主要熱點。而智能化生活與人類行為方式的變革,引發(fā)了關于社會構成方式的討論;新媒體作用下的現(xiàn)代管理制度,則幫助人們重新認識政府的社會功能。同樣,科技發(fā)展與人類未來有著密切關系,哲學研究應從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大數(shù)據(jù)與人類尊嚴、機器存在與生命倫理學等問題入手,探討人類未來的各種可能性。世界各重要大學組建的人類未來研究中心,大多是以哲學家為主導的研究團隊,試圖以多維度、多視野、多學科交叉等方式描繪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可能圖景。值得注意的是,哲學研究對當代科學發(fā)展的回應,并非簡單地從哲學上解釋科學理論的普遍意義,而是從人類存在方式上探討科學進步對人類及社會變化的深刻影響,一方面幫助人們認識到科學研究的限度;另一方面則為科學研究提供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第二,政治生活的復雜化與社會倫理的規(guī)范性之間的沖突。政治哲學被看作是哲學理論與現(xiàn)實社會之間密切聯(lián)系的重要紐帶。當代政治哲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討論政治理論與政治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其中涉及的許多重要問題,如公平與正義原則、全球正義等,早已成為當代政治哲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國際關系中的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以及全球一體化概念也被哲學家們反復討論。同時,德性倫理學的衰落和義務論倫理學的復興,也使得倫理的規(guī)范性意義得到了增強,圍繞規(guī)范概念引發(fā)的討論推動了哲學家們反思當代倫理學的實踐轉向。如何過一個好的生活與如何建構一個正義的社會,這既是哲學家們討論的重要話題,也是每個普通人關心的重要問題。

第三,哲學傳統(tǒng)中追求確定性的思維模式與當代哲學追問不確定性的沖突。這引發(fā)了當代哲學對哲學傳統(tǒng)的重新反思和評價。無論是從古希臘哲學家到近代西方哲學家,還是從中國先秦思想家到當代哲學家,對哲學傳統(tǒng)的反思和批判構成了當代哲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這種反思批判不僅是純粹的理論探索,更是對以往人類所普遍具有的某種或某些思維方式的重新理解。哲學研究作為對人類思維方式的考察形式,只有從對以往哲學家思想的研究入手,才能更直接地把握每個時代的思維方式,也便于了解人類共同的思維形式。因此,通過反思傳統(tǒng)而審視當代哲學的變化,這是哲學研究的必經(jīng)之路。當代哲學家們對行動與實踐智慧的討論,正是試圖從傳統(tǒng)的認識論研究轉向方法論研究,由此展現(xiàn)當代哲學的時代特征,這就是以否定的方式反思傳統(tǒng),通過對不確定性的追問而獲得哲學研究對當代社會的時代價值。無論是對現(xiàn)代性的哲學追問還是對后現(xiàn)代社會特征的哲學反思,哲學研究者們都需要從概念上把握這個時代的思想特征。新時代的哲學應當體現(xiàn)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學概念,它們是哲學的精華所在。

第四,認知科學的哲學研究成為當代哲學的熱點。從傳統(tǒng)科學哲學到認知科學哲學,當代哲學家們一方面是從不同科學領域中的哲學問題入手,從理論建構走向了現(xiàn)象描述;另一方面則是試圖以實驗哲學為平臺,結合認知科學中的不同研究領域,最后形成對人類認識活動的哲學解釋。這種研究并非如傳統(tǒng)實證主義哲學那樣以科學研究為摹本去改造哲學,相反,它是以哲學研究的獨特視角去審視當代認知科學提出的問題,并以哲學解釋作為對科學問題的最佳回答。這就涉及科學與哲學研究互動的不同模式,哲學研究面對科學問題已經(jīng)從以往的向?qū)矸蒉D向為共同合作者,從單純的語言分析轉向到實際的研究活動,從強調(diào)涉身性(embodiment)轉向為生成(enactivism)。哲學研究的問題在科學討論中逐漸成為顯問題而引發(fā)更多的重視,如意識、知覺、記憶、因果關系與決定論、自由意志,等等。事實上,哲學研究在作為交叉學科的認知科學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它與語言學、心理學、神經(jīng)科學、人類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當代認知科學的基礎學科,并推動了認知科學從第一代向第二代的發(fā)展。

第五,形而上學和本體論的現(xiàn)代形態(tài)研究。當代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挑戰(zhàn)在哲學上主要反映在本體論和形而上學層面。無論是在道德信仰上,還是對世界整體的哲學把握上,哲學家們都努力從本體論的維度,即從揭示人類生存的基本根源上,去說明當代人類目前的存在狀況。這里的本體論不是傳統(tǒng)哲學中的思辨論證,而是對人類現(xiàn)實存在狀況的基礎說明,是為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提供哲學理論。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形而上學問題,如時空、進化與突現(xiàn)、心腦問題、宇宙論等,也使得哲學家們重新考慮科學研究的本體論地位。在原則上,形而上學問題的缺失,會使科學研究偏離正確方向,而哲學家們的工作就是試圖為科學研究和人類活動奠定形而上學根基。包括社會存在中的集體意識問題、社會本體論和社會科學中的形而上學問題等,都應成為哲學家們必須回答的問題。

第六,面對時代問題的挑戰(zhàn),如何保持哲學與社會之間必要的張力,也是當代哲學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能否做到堅持哲學與社會之間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既是對哲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能否有效結合的巨大考驗,也是驗證這個社會能否保持活力、為哲學提供思想平臺的重要試金石。這里的必要張力主要體現(xiàn)為哲學理論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張力關系。一方面,哲學理論只有保持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恰當距離,才能保證理論解釋的有效性和普遍性。但另一方面,哲學理論只有在與社會實踐的密切聯(lián)系中,才能驗證理論本身的真理性。這就需要哲學研究在理論與實踐之間達到恰當?shù)慕Y合度。最終,只有在哲學層面上做到知行合一,達到哲學理論與時代問題的結合,我們的哲學研究才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

(作者:江怡,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哲學研究   時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