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chuàng) > 正文

中國的政治創(chuàng)新試驗及其世界意義(2)

核心提示: 只有開放的政治,才具有包容性。在中國,政治開放性是通過一種“內(nèi)部多元主義”的機制設置來實現(xiàn)的,當社會上出現(xiàn)不同的利益群體時,執(zhí)政黨就向它們開放,吸納它們進入政治過程。

中國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權力交接制度

中國政黨體制的一個核心特征是,政治開放性促進了政治精英以一種日益制度化的方式實現(xiàn)和平更迭,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權力交接制度。已故的鄧小平在生前成功地建立了一系列的重要政治制度來保障權力的和平更替,主要制度包括任期限制、年齡限制、精英選拔制度和集體領導等四項制度。

第一是領導職位任期。一般來說,包括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總理和其他重要職位(所有政治局常委)在內(nèi)的領導人最多可以連任兩屆,也就是10年。這與很多西方國家的總統(tǒng)制并無太大區(qū)別。這就是說,盡管中國沒有西方式的基于民主之上的總統(tǒng)制,但它建立了一種防止個人獨裁的替代性方法。

第二,年齡限制制度同樣非常重要。它為高齡政治領導人和官僚提供了一個退休制度。在其他政治體制當中,退休制度適用于公務員,也就是官僚。但在中國,退休制度適用于所有黨政官員,包括政治領導人、公務員、人大代表、社會組織負責人以及所有其他重要的政府和準政府組織。

第三項制度是無情的精英選拔體制(meritocracy)。在很多政治體制尤其是民主政治當中,要想獲得政治權力,就必須獲得足夠多的選票。事實上,中國也在開始實行黨內(nèi)票決制,測量某被考察對象(潛在的領導人)在他(她)的同事以及民眾之間受歡迎程度的時候,票決制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然而,在票決之前,還存在一個額外的選拔程序,這個被考察對象必須滿足諸如教育、工作經(jīng)驗(在不同地區(qū)以及不同級別上任職)和很多其他考核指標的所有要求。

第四項制度是中國所說的“集體領導體制”或稱“黨內(nèi)民主”。鄧小平設計了集體領導制,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成員們集體實行政治領導。這個體制以“內(nèi)部多元主義”為特征。在中共的最高領導層,成員之間有著制約與平衡。

此外,中國政黨體系的另一個重要特征也值得強調(diào),即它有助于推動政策的變化。理論上講,多黨制國家政策變化的障礙應該小于一黨制國家,因為政策可以隨著執(zhí)政黨的交替而改變,然而情況通常并非如此。在許多民主國家,反對黨不再發(fā)揮建設性作用;相反,它們僅僅為了反對而反對。政黨之間互相否決,使得沒有政黨能夠做出有決定性的決策。中國卻不是這樣。盡管中國社會經(jīng)常抱怨執(zhí)政黨改變政策的速度太慢,但中國貫徹落實政策變化的速度比其他政治體制要快得多。

盡管中共的創(chuàng)新不僅僅局限于這四項,但這些創(chuàng)新足以使得中共和其他共產(chǎn)黨體制區(qū)別開來。中共的生存和發(fā)展與這些制度創(chuàng)新分不開。同時,強調(diào)這些創(chuàng)新并不是說這個體制就沒有缺陷了。事實上,這個體制仍然面臨很多的挑戰(zhàn)。這里所要強調(diào)的是,這個體制是一個處于變革過程中的體制,它要通過更多的變革來完善自己。這個體制也的確在變化,并且變化的方向是很明確的,那就是更多的開放、更多的競爭和更多的參與。因此,應當把中國政治體制的總體特征(也是變革的方向)界定為開放、競爭和參與。

通過制度性的權力集中來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

由于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每個成員只負責各自的領域并在該領域享有較大發(fā)言權,政治局常委會內(nèi)部的分工體制趨于向分散化發(fā)展。

在深化改革的主題下,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高層已經(jīng)成立了四個主要的新機構來強化制度基礎,以改變高層權力過度分散的局面。第一個機構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總體上的改革設計和改革實施。這一舉措顯示了習近平推進各方面改革進程的決心。第二個機構是國家安全委員會。這一新機構主要是基于美國的模式,包括一個高度授權的安全專家小組,能夠操作國家龐大安全機構的控制桿。但是中國的這個機構與美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在一個關鍵方面有所不同:中國版將擔負國內(nèi)安全與外交政策的雙重職責。第三個重要的機構是中央網(wǎng)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作為中國軍隊的統(tǒng)帥,即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也成立了第四個重要的領導小組,即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

這些新機構的成立使得高層權力配置更加具有制度合理性。中國發(fā)展到今天這種局面需要通過權力的適當集中來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避免政策僵局,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再者,這種變化盡管會強化最高領導人的權力,但這不是個人的權力,而是制度的權力。這些都是正式的機構,可以公開透明地運作。只要是正式的,制度化的水平和程度就可以逐漸提高,并且也是可以繼承下去的。這就可以避免常委內(nèi)部權力過度制約的局面。

更為重要的是政治責任的問題。黨內(nèi)民主很重要,但黨內(nèi)民主不應當妨礙政治責任的承擔。任何一個政治制度,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政治責任的承擔。高層權力如果過度分散,就會出現(xiàn)政治責任的混亂問題。之前的“集體領導體制”中過度的權力制約下就出現(xiàn)了政治責任無人承擔的問題。在一黨執(zhí)政體制下,這種情況就很危險。我們可以舉越南的例子。前些年,很多人認為越南共產(chǎn)黨的黨內(nèi)民主遠遠走在了中國的前面,因此紛紛到越南去“取經(jīng)”。但實際情況又如何呢?今天的越南實際上已經(jīng)形成了“四駕馬車”的局面,即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總理和國會議長由四個不同的領導人來擔任,他們之間意識形態(tài)傾向性不同、利益不同、外交理念不同,并且背后是不同的既得利益集團。筆者認為,除非越南已經(jīng)準備好放棄一黨統(tǒng)治而走向多黨政治,那么這種“多頭統(tǒng)治”機制很難維持下去。而十八大之后的中國剛好與越南走了相反的道路,即通過相對的權力集中來改善黨內(nèi)民主的機制。隨著上述新機構的設置,中國的頂層有望克服權力過度分散的局面,而確立其明確的政治責任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在繼續(xù)反對任何西方類型民主即多黨制的同時,也采用了黨內(nèi)投票、分權和政治協(xié)商等不同的民主要素。把西方民主一些要素整合進自己的政治體制,是亞洲成功國家的經(jīng)驗,那些不成功的國家往往是照抄照搬西方民主的國家。

(作者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教授)

【參考文獻】

①約翰·米克爾思韋特、阿德里安·伍爾德里奇:《第四次革命:重塑國家的全球競爭》,紐約:企鵝出版集團,2014年。

責編/張寒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nèi)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中國   政治創(chuàng)新   中國模式